|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李玉

2021-06-23 14:19:03
云上高博会 https://heec.cahe.edu.cn
关键词: 生命环境科学
专家职称:

教授

擅长领域:

环境科学

所在单位:

吉林农业大学

专家介绍: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简介

李玉,男,1944年出生,山东济南人,汉族,中共党员,中科院理学硕士,日本筑波大学农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吉林农业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菌物研究》主编,《菌物学报》(至2009年)和《Inter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编委,原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国际药用菌学会理事长,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兼资源收集与繁殖利用功能实验室主任.《菌物研究》主,   《Inte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编委。

产业化理论方面, 李玉院士率先提出了食用菌产业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重要的产业环,提升了食用菌产业的地位。提出了“南菇北移”、“东木西草”、“建设百公里食药用菌长廊”等合理化建议。被省政府采纳并付诸实践,成为新的产业亮点。

建立了农业部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中俄及中国白俄罗斯菌物资源保育中心和吉林省食用菌创新中心,创办了《菌物研究》学术期刊,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将创新成果付诸于人才培养工作,创立了“菌类作物”学科,在国内率先形成了食药用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较完整的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菌物学领域的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博士研究生40余名,博士后40余名,所教的学生已经大部分成为各行各业的人才,正在各条战线上大显身手,建功立业。所带领的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将菌物学科与国际接轨,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召开了“第八届海峡两岸菌物学学术研讨会”、“中日及泛亚太地区菌物学论坛”、“第五届国际药用菌大会”等多次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扩大了吉林农业大学及菌物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为青年人才的培养搭建了交流平台。

专家履历:

中科院理学硕士,日本筑波大学农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吉林农业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菌物研究》主编,《菌物学报》(至2009年)和《Inter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编委,原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国际药用菌学会理事长,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兼资源收集与繁殖利用功能实验室主任.《菌物研究》主,   《Inte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编委。

所获奖项:

在食用菌领域筛选培育出40个品种,6个通过国审;创新改进了全日光栽培黑木耳等8项关键技术,改变了传统栽培模式;创新集成了无公害黑木耳、香菇、灵芝等栽培上的6个标准技术体系,两棚制花菇生产等3种生产工艺,米菇间作等6项生产模式;建立生产示范基地26个,以“五位一体”模式进行推广示范,指导培训技术骨干8000多人次,带动3万农户,累计推广50多亿袋(菌包),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60亿元;成果分别获得2008年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2001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玉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认可。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学术成果:

30余年致力于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技术和产业化研究, 构建了全新的菌物系统分类体系在菌类资源发掘、保育及其工程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研究解决了食用菌工程技术难题,促进了菌物科学的发展及食用菌产业化升级, 为我国生态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主持并带领团队完成国家和省部级菌类工程研究项目40余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深入全国各省区开展菌类资源调查,获2万余份标本与菌株,发现菌物新种49个,新记录种152个,完成了《中国真菌志——香菇卷》等三部志书的编研,出版了两部专著,使标本及菌种保藏量居于国内前列,成为我国这一领域重要的资源库。仅黏菌就报道了400余种,占世界已知种的2/3。出版 了《中国真菌志》黏菌卷一、二及两部目一级专著。发表新种41个,为近年国际上发表新种总数的1/17,此前尚无中国人命名新种,被誉为“黏菌之父”,使我国黏菌的研究居世界前列。主持的重要黏菌类群系统分类研究”成果荣获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实现了吉林省省属高校获国家级奖励零的突破。

30余年来,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10篇,其中40篇被“SCI”收录或引用,出版著作20部,论著总共被引用200余次。获得国家已授权发明专利8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9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特别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