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授
原副校长
资源与环境
复旦大学
张人禾,1962年7月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气象学会会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副校长。
1982年张人禾从兰州大学地理系毕业后进入南京农学院植保系工作;1984年考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1年博士毕业后留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4年在日本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短期气候与季风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作高级访问学者;1999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01年出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5年担任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任;2012年担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201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担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2018年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助理、副校长;2024年11月,当选中国气象学会会士。
张人禾主要从事气候动力学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热带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亚洲季风、青藏高原气象学等。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不到16岁的张人禾作为在校优秀生参加了大学入学考试。
1978年2月,进入兰州大学地理系气象专业学习。
1982年2月,本科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之后进入南京农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担任植保系任助教(至1984年8月)。
1984年8月,考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天气动力学专业,先后获得硕士学位(1987年7月)、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9月)。
1991年9月,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1991年9月-1992年12月)、副研究员(1993年1月-1995年11月)、研究员(1995年12月-2001年9月)、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1998年4月-)。
1994年4月,应日本东京大学和日本学术振兴会的邀请,在日本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至1995年4月)。
1996年4月,出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短期气候与季风研究中心副主任(至2001年8月)。
1998年5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作高级访问学者(至1999年2月)。
1999年8月,出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至2001年8月)。
2001年9月,出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至2012年10月)、党委书记(2002年5月起)。
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5年9月,担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至2008年6月)
2009年1月,获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任职资格。
2012年10月,担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
2015年12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担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
2018年5月,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助理。
2018年9月21日,教育部任命张人禾为复旦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2024年11月,当选中国气象学会会士。
曾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荣获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奖、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气象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奖一等奖(排名第五)、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二)、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二)等十余项国家和部委级学术奖励。
张人禾主要学术贡献包括:揭示了厄尔尼诺通过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影响东亚季风的机理,提出了热带海气耦合波、海洋非线性温度平流、热带太平洋异常风等因素在厄尔尼诺发生和演变中的作用,揭示了印度季风通过低层水汽输送和高层南亚高压影响东亚季风的两种途径,提出了土壤湿度影响东亚季风的机理,指出青藏高原低涡风场和环境风场与潜热加热的相互作用是导致低涡东移的重要原因,提出了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变化在高原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利用海洋Argo资料有效改进了中国短期气候业务预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