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授
副校长
资源与环境
复旦大学
张人禾,男,1962年出生。1982年在兰州大学地理系气象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和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1995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5-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8-1999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做高级访问学者,1999-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01-2012年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2016年起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先后担任国际“气候变异及其可预测性”(CLIVAR)研究计划科学指导组成员、美国气象学会海气相互作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气象局科技委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多种国内外学术职务。
主要从事气候动力学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热带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亚洲季风、青藏高原气象学等。
教育经历:
1982年在兰州大学地理系气象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7年和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4-1995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95-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98-1999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做高级访问学者;
1999-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2001-2012年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2016年起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
工作经历:
先后担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国际“气候变异及其可预测性”(CLIVAR)研究计划科学指导组成员、美国气象学会海气相互作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气象局科技委副主任等多种国内外学术职务。
曾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荣获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奖、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气象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奖一等奖(排名第五)、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二)、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二)等十余项国家和部委级学术奖励。
主持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国家“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二十多项国家和部委级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正式出版物中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其中SCI刊物论文140余篇。
主要学术贡献包括:揭示了厄尔尼诺通过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影响东亚季风的机理,提出了热带海气耦合波、海洋非线性温度平流、热带太平洋异常风等因素在厄尔尼诺发生和演变中的作用,揭示了印度季风通过低层水汽输送和高层南亚高压影响东亚季风的两种途径,提出了土壤湿度影响东亚季风的机理,指出青藏高原低涡风场和环境风场与潜热加热的相互作用是导致低涡东移的重要原因,提出了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变化在高原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利用海洋Argo资料有效改进了我国短期气候业务预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