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跨设备跨协议的 EPON 网络中的网元管理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跨设备跨协议的 EPON 网络中的网元管理系统,本发明创建的系统,实现对异构 EPON 网络的统一监控和管理;提出 EPON 网元元数据模型,实现异构 EPON 网络设备、接口和协议的 统一描述;提出分布式 EPON 网络中的网元性能和状态并行轮询方法,对大规模分布式 EPON 网络性能 和网元状态实现快速、高效查询;建立异构 EPON 设备的统一配置系统,实现对不同设备、不同北向接 口协议的统一配置;建立大规模、分布式 EPO
武汉大学 2021-04-14
基于喜树碱为先导的抗肿瘤药物的创制与应用技术
以喜树碱为研究对象,从多样性合成与结构优化—先导发现—活 性筛选—构效分析—活性分子模版的构建—候选药物分子药效、安全 性评价—药物分子的成药性综合评价的基本策略与研究路线,开展以 喜树碱为先导的抗肿瘤药物的创制研究,构建多种具活性骨架的喜树 碱类似物,发现了具有临床价值的 YQL 系列抗肿瘤候选药物,研究 发现该类药物对多药性耐药细胞株表现出较高的活性,且活性优于目 前的临床药物伊立替康。
兰州大学 2021-04-14
基于Dijkstra算法的高精度物联网小区无人智能运输车的设计
项目旨在设计出一款基于Dijkstra算法的高精度物联网小区无人智能运输车。该项目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实车与模型车的同步开发和基于eclipse平台的APP开发。在实车和模型车的开发过程中,通过常规车载传感器实现小车的“智能化”,利用Dijkstra算法解决最短路径选择问题。利用计算机语言完成在eclipse平台上的APP开发,实现APP同时与实车和模型车的互联,实现智能运输小车运输末端的配送。
同济大学 2021-02-24
基于喜树碱为先导的抗肿瘤药物的创制与应用技术
以喜树碱为研究对象,从多样性合成与结构优化-----先导发现----活性筛选-----构效分析---活性分子模版的构建-----候选药物分子药效、安全性评价-------药物分子的成药性综合评价的基本策略与研究路线,开展以喜树碱为先导的抗肿瘤药物的创制研究,构建多种具活性骨架的喜树碱类似物,发现了具有临床价值的YQL系列抗肿瘤候选药物,研究发现该类药物对多药性耐药细胞株表现出较高的活性,且活性优于目前的临床药物伊立替康。
兰州大学 2021-01-12
用于复杂环境下的耐久型黏附剂对新冠病毒的捕杀研究
该项目由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张天柱研究完成。 本项目将首先利用PDMS和PTFE为基本原料基于静电相互作用制备基本的粘合剂,再利用适当的交联剂进行原位交联进一步提升粘合强度,同时在其中添加具有光催化灭活病毒功能的TiO2 NPs,最终所获得纳米复合材料PDMS/PTFE/TiO2粘附体系,不仅有望在干燥或潮湿的环境中持续有效地粘附2019-nCoV病毒,而且由于TiO2NPs的存在,又进一步在光照下对捕获的2019-nCoV病毒实施杀灭。该粘附体系的操作方便和简单,有效工作时间可长达1年以上,期望能够满快速抑制2019-nCoV传播的迫切需求。该PDMS/PTFE/TiO2黏附剂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涂敷在各种基体的表面,如棉织品、化纤织品、塑料网和金属基材表面等,悬挂于公共场所(火车站、地铁通道、机场、商场等)的适当位置,通过对2019-nCoV病毒的捕杀将能够十分有效地阻止2019-nCoV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 该项目将显著提高公共出行场所病毒传染的抑制水平,降低医疗资源的消耗,提升我市的公共卫生健康水平。可向湖北省等疫区提供批量供货,从公共卫生预防的角度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作为低成本、可长期储存的公共卫生健康保障物资进行战略储备。本项目所产生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必将极大增强我国在公共场所防止病毒扩散的技术实力,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人流密集的大型超市、大型医院门诊、大型宾馆、大型食堂餐厅、车站候车室、火车和汽车车厢等都有应用本技术和产品的必要。在每年秋冬之际,进行早期防治,避免疫病大面积传染,维护医护人员、公务人员与广大国民的身体健康,挽回消费行业经营停滞的损失,造福众多的中小企业和千百万家庭,维护城乡居民的安全出行,从而有利于全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东南大学 2021-04-11
蛋黄壳结构的钴基纳米酶及其在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
本发明属于污染物检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蛋黄壳结构的钴基纳米酶及其在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将六水合硝酸钴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加入水中并混合均匀;与2‑甲基咪唑溶液混合搅拌反应,制得ZIF‑67立方体。加入乙醇中并混合均匀,与多元含氧酸的水溶液混合均匀,然后进行搅拌反应,制得ZIF‑67/PTA。加入乙醇溶液中并混合均匀,随后加入氯金酸溶液和硼氢化钠溶液,然后进行搅拌反应,制得ZIF‑67/PTA/Au。本发明所合成的材料具有蛋黄壳纳米立方体的介孔结构,原材料价格廉价,性能稳定,适合大批量合成。可实现对Hg²⁺的可视化检测。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硫酸钙的高值化利用——有机酸行业废渣石膏的处理
有机酸行业有大量的固废硫酸钙,难以处理。本技术通过一套新型的转晶的技术,并开发了一系列转晶剂和改性剂,可以有效的将普通的二水合物硫酸钙,转化为硫酸钙晶须(市场价4500元/吨),极大的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所得晶须的堆积密度在0.18~0.21g/cm3,含水量小于0.5%,白度高,稳定性好,且呈现出良好的力学性能,可以广泛应用至造纸、橡胶、涂料、粘合剂等行业。 技术特点 1、生产成本低,硫酸钙无水晶须可以控制在1500~1700元/吨; 2、晶须质量好,白度高,稳定,力学性能高,在使用过程中不易转化。 推广应用 目前成果已经完成了1000吨规模的中试生产线,产品质量与实验室成果基本保持一致。产品可广泛应用于造纸、橡胶、涂料、粘合剂等行业。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基于靶向分子探针的肿瘤精准给药筛查技术的产业化
本项目属于肿瘤靶向药物的体外药敏检测,是基于化学靶向药与其靶蛋白在细胞死亡时也可结合的特性,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发光基团与靶向药连接,得到一系列候选探针,经细胞筛选、裸鼠荷瘤切片共定位、人源病理样本孵育验证,筛选获得靶向药探针。将探针与患者活检样本共孵育后,通过检测其荧光分布及强度即可直接得知患者对该靶向药的敏感程度,从而给予患者更加精准的给药建议。该技术检测耗时短、结果准确、方法便捷、易于推广,能够与基于大数据的基因检测技术形成很好的互补融合,帮助临床医生为患者制定出更加精准的诊疗方案。 技术创新点: 该探针能够实现将靶向药与患者活检样本的结合情况进行原位显色并相对定量,其荧光的分布及强度直接提示患者对该靶向药的敏感程度,目前国内尚无其他技术能够实现。该技术能够弥补基因检测只能从基因水平间接预测药物敏感度的不足,给出的结果更为准确和个性化。目前我们已合成并检测了包括 3 种肺癌靶向药探针在内的 6种探针,项目一期预计合成国内已上市的 6 种肺癌化学靶向药的全部探针。 市场应用前景: 近年来精准医疗行业的发展愈发蓬勃,2016 年其国内市场估值已达百亿。精准医疗大致分为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两大板块,目前精准诊断一般依靠间接法或直接法。间接法主要通过基因及表观遗传学检测和大数据分析,对同一亚型的患者给出相同的诊疗方案,其准确性强烈依赖于基因检测的准确性及大数据库的完善程度。一代 Sanger测序虽成本较低易于普及,但只能检测单基因突变,且灵敏度较低、检测耗时长、工作量大,无法满足庞大的测序需求;二代测序 NGS 具有通量高、敏感度强、能够获得未知突变信息等优势,但其仪器和试剂要求极高价格昂贵,且能够准确解读数据的科研人员十分稀缺。同时,基因检测不能检出基因表达过程中旁路对于待测基因表达的影响,将直接导致给药建议有误差。直接法主要是肿瘤药敏技术,如 MTT比色法、ATP 荧光检测法等,需要依托原代肿瘤细胞培养技术,该技术由于巨大的个体化差异,成功率很不稳定,使得该类技术普及困难。 基于以上情况,开发一种更加精准敏锐且操作便捷、易于推广的肿瘤精准给药筛查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该技术能够与现有的精准诊断技术形成强有力的互补,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为患者争取更大的生存机会,为国内精准医疗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合作方式: 融资共同开发,优先与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合作。鉴于技术保密性,暂未申请专利。
南开大学 2021-04-13
物理学院刘开辉课题组在12英寸二维半导体晶圆批量制备研究中取得进展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开辉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提出模块化局域元素供应生长技术,成功实现了半导体性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晶圆批量化高效制备,晶圆尺寸可从2英寸扩展至与当代主流半导体工艺兼容的12英寸,有望推动二维半导体材料由实验研究向产业应用过渡,为新一代高性能半导体技术发展奠定了材料基础。2023年7月4日,相关研究以“模块化局域元素供应技术批量制备12英寸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晶圆”(Modularized Batch Production of 12-inch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by Local Element Supply)为题,在线发表于《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
北京大学 2023-08-22
一种基于柔顺机构的 3 维微力传感器的敏感元件
主要技术要点(创新点) : 采用空间 3-UPU 柔顺并联机构作为结构类型,与传统微力传感器的敏感元件相比,具有高精度、高强度、无累积误差等优点; 3 个支链相互垂直放置,并且每 1 条支链能感受某一方向的力,同时不会影响其他支链的悬臂梁的应变,具有 3 维解耦力传感特点; 采用 3-UPU 柔顺并联结构具有高固有频率,具有频宽范围大的特点; 采用 2 对对称的悬臂梁的应变形成全桥式电路作为输出,具有温度不敏感的特点。项目背景:随着精密工程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及微/纳米技术等的研究,微传感器技术得到极大发展,特别是微力传感器,在各种微操作过程中执行对微接触力的检测,实现力-位移或力-视觉等混合控制,对提高微操作系统的精度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成果来源于胡俊峰副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柔顺机构的智能微操作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研究》。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5-0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03 904 905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