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林志博士及其合作者在双分量玻色体系相关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我校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林志博士和复旦大学物理系/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陈焱课题组,通过Floquet 设计研究光晶格中双分量超冷原子体系,构造出可以看成“两粒子跃迁过程”的新型两体相互作用,即在体系的“人工维度”上引入新奇的人工配对跃迁相互作用,用于研究传统凝聚态体系中难以实现的新奇量子多体效应。 当前人们主要研究人工维度上的人工规范势,对于更一般的相互作用——人工配对跃迁相互作用还没被研究过。林志博士和陈焱教授课题组发现该奇异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体系中会出现两种新奇的量子物质态,即分子超流态和非整数莫特绝缘体态。这里的非整数莫特绝缘体态作为一种新奇的量子莫特绝缘体态被首次揭示,其特性是:保持每个格点上总粒子数是整数,而各自分量的粒子数是非整数的莫特绝缘体态。 该项研究代表了超冷量子气体研究领域中的实质性进展,将会促进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
安徽大学 2021-02-01
产油脂微生物资源开发及微生物油脂在饲料中的应用
成果描述:该成果得到国家基础专项项目()和四川省支撑计划()资助。本项目通过建立了有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方法,生产油脂微生物能够利用的碳源。对能利用木糖为碳源的微生物制备微生物油脂生产条件进行优化,提高产油量。建立中试规模的微生物油脂的制备体系,解决微生物油脂的来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等问题。并完成微生物油脂的饲用效果试验。产油脂微生物能利用糖蜜等废弃物进行生产。产油脂微生物含油率高,油脂含量为54.6%,生物量为23.5g/L。所产油脂富含不包和脂肪酸,能效高。所产油脂的脂肪酸主要集中在C16和C18,碘值集中在60-100之间,皂化值集中在100-130之间。市场前景分析:油脂作为高能量物质,是动物饲料最佳的能量饲料来源。随着动物营养研究的不断深入,借鉴国外饲料研究的经验,近年来国内也掀起了对动物生长能量需求的研究。油脂是高能饲料,其能值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2.25倍,添加油脂作为能量饲料越来越受到动物营养专家推崇。市场统计2010年能量饲料市场规模在330万吨,年销售总额为180亿元,预测2015年将增长至635万吨,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长。因此微生物油脂在饲料领域中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产油脂微生物含油率高,油脂含量为54.6%,生物量为23.5g/L。所产油脂富含不包和脂肪酸,能效高。所产油脂的脂肪酸主要集中在C16和C18,碘值集中在60-100之间,皂化值集中在100-130之间。
四川大学 2021-04-11
高凝胶稳定型聚合乳清蛋白增稠剂在乳制品中的应用及产业化
乳清蛋白来源于干酪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乳清,以其为原料,经水化、热改性等工艺制备聚合乳清蛋白,应用主要为脂肪替代物、酸奶增稠剂以及微胶囊壁材。 自主研发规模聚合反应器,设备操作简单、自动循环、省时省力。 聚合乳清蛋白作为乳源性增稠剂制备中国式希腊酸奶,提高酸奶质地、黏度,使结构更加致密。生产工艺操作简单,提高产率,增加蛋白质的含量,降低其他生产用增稠剂的用量,降低成本,减少传统工艺中酸性乳清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 1500L聚合乳清蛋白反应装置 高凝胶聚合乳清蛋白清洁标签发酵乳生产 高凝胶稳定型聚合乳清蛋白清洁标签酸乳
东北农业大学 2021-05-10
一种在 P2P-CDN 混合视频点播网络中的性能测试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 P2P-CDN 混合视频点播网络中的性能测试 方法,属于视频点播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客户端的设计和实施、 分布式行为估计。本发明将播放缓冲分为三个流机器,管理者按照流 机器的任务处理权限的来依次分配任务实现任务窗口的管理,同时利 用 rCDN 窗口长度灵活伸缩和三个流机器重新加入的机制来模拟客户 端的暂停和拖拽,最后提出了集中式的控制机制为提前离开的客户端 选择合适的替代者。本发明提供了在大规模、真实环境下的性能测试 方法,降低了在视频点播网络中的视频缓冲时间,为用户提供稳定性 能和可靠服务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我校王琴教授团队在人工智能与量子密码系统结合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
我校量子信息技术研究所王琴教授团队在量子密码领域取得新突破,该团队首次提出将人工智能领域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应用到量子密码控制系统之中, 实现了对量子密码系统的主动反馈与控制, 在不引入任何额外硬件和辅助稳定设备的条件下,将系统传输效率提升接近百分之二十。该成果近期发表在美国物理学会权威学术期刊《PhysicalReview Applied》上。   量子密码作为量子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为成熟的技术,正逐渐从实验室阶段走向商用化,有望在未来大规模网络加密通信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自第一个BB84协议提出以来,量子密码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上均取得了巨大进展。现有量子密码系统包括相位、偏振、时间-能量编码等编码方式,其中相位编码方式应用最为广泛。该类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相位漂移问题,因而需要不断对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相位进行实时校准。目前主流系统通过采用扫描+传输的方法来解决。该方法虽然可以实现相位补偿,但会导致量子密码系统传输效率降低。针对该缺点,我校王琴教授团队首次提出将人工智能与量子密码控制系统相结合,利用LSTM网络主动预测系统相位漂移大小,进而实现主动反馈与控制;同时通过固定时间间隔对网络细胞状态进行更新,使量子密码系统始终保持稳定的高效率运行状态。该方法在不提高系统硬件复杂度的前提下大幅提升了量子密码系统传输效率。此外值得提出,该方法的适用范围不依赖于某种协议或编码方式,原则上同样适用于其他任意量子密码协议和任意编码系统,为未来开展大规模量子通信网络应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应用方法。 该项工作的第一作者是我校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刘靖阳,量子信息技术研究所的王琴教授和江苏省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重点实验室的谢世朋副教授是该工作的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安徽问天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持。此项工作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等项目的支持。
南京邮电大学 2021-04-26
黄维院士团队在全无机钙钛矿纳米晶闪烁体研究方向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由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省部共建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黄维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刘小钢教授(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以及福州大学杨黄浩教授带领的国际合作团队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类含有铯和铅重原子成分的全无机钙钛矿纳米晶闪烁体,在X射线闪烁体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的重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杂志。   X射线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国防工业、核技术和辐射安全检测等重要领域,X射线技术应用中的核心器件是闪烁体材料,它可将高能X光子转化为低能量的可见光,以实现X射线检测与成像,常用于辐射探测和安全防护。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闪烁体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煅烧合成,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对X射线光子能量的转化效率有限,同时其辐射发光波长也不易调控,此次黄维院士团队的新发现使解决X射线检测与成像技术中这一技术难题成为可能。   相较于传统闪烁体,基于全无机钙钛矿纳米晶制备而成的新型闪烁体在可见光区可调谐,对X射线具有非常高效的辐射发光响应,不仅实现了基于该新型闪烁体的彩色辐射发光显示,还证实了该纳米材料在超灵敏X射线检测和高分辨X射线成像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发现表明铯和铅重原子成分能够使闪烁体具有较强的X射线吸收能力、高效的三重态发光特征、可调控的电子能级结构以及较快的辐射发光速率。利用该类无机材料的本征特性以及简易廉价的纳米合成技术,黄维院士团队实现了对X射线光子的高效转化和发光颜色的精细调控,为多彩辐射发光显示技术和超灵敏X射线检测与成像技术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此外,新型闪烁体的发现为制备大面积柔性闪烁体膜提供了可能性,可极大地提高X射线检测与成像灵敏度,降低X射线在医学诊断和X光机安全检查等方面的辐射使用剂量,使得基于X光的应用更加安全。   该研究成果对X射线闪烁体材料的发展与应用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为实现闪烁体材料的性能调控提供了全新思路和途径。这类钙钛矿纳米晶闪烁体的出现,不仅能够大大促进X射线检测技术与成像原理在医学成像、国防工业、安全检查和高能物理研究等众多传统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在基于纳米发光材料的新兴领域如光动力疗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关研究工作以“All-inorganic Perovskite Nanocrystal Scintillators”为题于8月27日于Nature杂志在线发表,我校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黄维院士为本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973)计划(2015CB932200 钙钛矿型太阳电池的基础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635002, 21471109, 21210001、21405143)的支持。   据悉,2014年以来,黄维院士领衔的创新团队已相继在《自然》(Nature)《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和《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此次发现的全无机钙钛矿纳米晶闪烁体实现多彩辐射发光和超灵敏X射线检测,是该团队在Nature系列期刊上的又一佳作,标志着该团队在高端人才引育、科研成果体现、交叉学科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同时,进一步夯实了南京邮电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学术基础。
南京邮电大学 2021-04-26
邱让建副教授在《Agricultural Forest Meteorology》上发表估算实际水汽压的新方法
近日,我实验室邱让建副教授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农林科学I区top期刊,2020年影响因子4.651)上发表题为“An improved method to estimate actual vapor pressure without relative humidity data”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第一作者是我校邱让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李隆安为第二作者,合作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康绍忠院士等。这是邱让建副教授近期在该期刊发表的第二篇文章。 实际水汽压是评估大气中水汽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是气象、水文、农业等相关学科中经常使用的重要参数,可反映地表与大气间的水分传递,以及局部到区域尺度的水平衡。虽然大多数国家对最高和最低气温的有较高的观测精度,但相对湿度或和露点温度数据通常不易获得,或无法获取长期高质量的观测数据,造成较难计算实际水汽压。因此无相对湿度数据条件下估算实际水汽压成为气象、水文、农业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 当缺乏相对湿度数据时,前人主要采用最低温度替代露点温度或基于最低气温静态修正最低温度以估算实际水汽压。该文通过评估886个气象站点的数据发现上述两种方法在干旱区大大高估了实际水汽压。而基于最低气温修正露点温度的修正因子与干旱指数间存在极显著的对数函数关系。基于该关系可动态修正露点温度,进而准确估算不同气候区的实际水汽压。提出的动态校正露点温度的方法较文献中的不修正或静态修正露点温度的方法在所有气候区均大幅提高了估算精度。该方法适用于日尺度以上的实际水汽压的估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4-26
与玉米雄性核不育相关的基因MS33及其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与玉米雄性核不育相关的基因MS33及其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与玉米雄性核不育相关的MS33蛋白,是如下(a)或(b):(a)由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b)将序列1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雄性育性相关的由序列1衍生的蛋白质。MS33基因突变导致玉米完全雄性不育,性状彻底,不受环境影响。该基因具有在玉米杂交种子生产上的应用潜力。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1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 连续10个月在3.2万亿美元之上
截至2022年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138亿美元,较1月末下降78亿美元,降幅为0.24%,连续10个月保持在3.2万亿美元之上,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了整体稳定。
人民网 2022-03-09
高博会系列报道 | 生态文明与绿色低碳人才培养论坛在重庆召开
4月8日,生态文明与绿色低碳人才培养论坛在重庆召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秘书长、《中国高教研究》杂志主编王小梅,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田成川,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重庆邮电大学党委书记李林出席会议并致辞。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3-04-26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3 94 95
  • ...
  • 139 14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