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西安交大科研人员发现超分子手性产生新机制

超分子手性的自发产生与放大机理是当前手性研究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将推动各类手性器件的构筑,深化对生命体起源的理解,拓展超分子体系的研究前沿。
[详细]
西安交通大学 2022-04-22

西安交大电光晶体研究成果在《科学》发表

电光晶体是电光调制器、电光开关、电控光束偏折器等重要电光器件中的核心关键材料,广泛应用于光纤陀螺、激光雷达、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领域。目前,电光器件小型化、轻量化、集成化、低驱动电压和低功耗的发展趋势,对晶体的电光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详细]
西安交通大学 2022-04-22

西安交大科研人员揭示疑难皮损炎症类别 研发网络工具助力皮损炎症类型诊治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副研究员刘亚乐以“单细胞免疫测序法分类人慢性炎症性皮损”为题,在免疫学领域顶级期刊《科学免疫学》(ScienceImmunology))发表原创性研究成果。
[详细]
西安交通大学 2022-04-21

《Lancet Digital Health》报道北航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肺癌人工智能研究的最新进展

研究提出了全肺分析人工智能模型,可利用CT影像无创预测肺癌患者的基突变状态和接受靶向治疗后的个体化疗效,最终可辅助肺癌患者的靶向治疗决策。
[详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2-04-21

华南理工大学:参与绘制全球首个非人灵长类动物全细胞“地图” 创新班学子在Nature发表论文

发布了首个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猕猴)全身器官百万单细胞图谱。该图谱将被用于物种进化、脑科学以及药物评价和筛选等相关研究,为生物医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基础性的资源和工具,为疾病诊疗、靶向药物开发提供助力,为人类更好地探究生命的进化提供可能。
[详细]
华南理工大学 2022-04-18

我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可植入的抗菌药物载体

细菌感染是金属种植体种植后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种植失败的重要原因。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表面抗菌处理技术,但是仍需同时解决表面涂层载药量低和药物释放速度可控的问题。
[详细]
科技部生物中心 2022-04-14

我国科学家揭示TET2通过调控自噬参与破骨细胞活化的新机制

TET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2是一种具有调节细胞功能和分化潜能的DNA去甲基化酶。巨自噬/自噬通过重复利用不必要的和损坏的细胞器来维持细胞内稳态。
[详细]
科技部生物中心 2022-04-14

复旦大学王红艳/公晓红团队揭示自闭症核心症状的分子机制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王红艳教授团队/生命科学学院公晓红副教授研究通过遗传改造的小鼠模型解析病源性突变的致病效应,揭示了孤独症核心症状的分子机制。
[详细]
复旦大学 2022-04-12

西安交大科研人员在复杂疾病罕见变异研究策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经发现了数千种与人类复杂疾病易感性密切相关的常见遗传变异。利用GWAS发现的常见遗传变异计算的多基因风险评分已被广泛应用于复杂疾病的遗传结构分析和疾病风险预测。
[详细]
西安交通大学 2022-04-12

我国科学家提出一种基于旋转神经元的新型储备池计算硬件架构

为模仿大脑对复杂时序信号的处理能力,储备池计算以其易训练、便于硬件实现等优点成为类脑计算的前沿热点。高效的储备池计算架构能够充分挖掘电子器件的自身物理属性,以用作计算资源实现仿生人工神经网络。
[详细]
科技部生物中心 202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