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余志鹏教授团队:原位构建光动力治疗药效团分子以及荧光示踪的双功能单细胞精准系统

近期,团队以胺基萘醌为亲偶极体,悉尼酮为1,3-偶极体前体,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能够被可见光激发的新型“生物正交光点击-释放”反应新系统。
[详细]
四川大学 2025-02-11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朱剑波教授团队:立构规整度可调节的PHAs材料催化合成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朱剑波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立构规整性聚合物的设计与合成,通过发展新的立体选择性控制方法 (Nat. Catal. 2023, 6, 720-728; Angew. Chem. Int. Ed. 2024, e202405382; J. Am. Chem. Soc. 2024, doi.org/10.1021/jacs.4c14778) 和新的手性单体 (J. Am. Chem. Soc. 2021, 143, 20591;Angew. Chem. Int. Ed. 2022, 61, e202117639;Angew. Chem. Int. Ed. 2024, 63, e202400196) 成功实现了立构规整聚合物的高效合成。
[详细]
四川大学 2025-02-11

材料学院张亚刚教授团队指导本科生在高水平期刊报道金属-多酚超分子组装高水平研究成果

近日,材料与能源学院张亚刚教授团队指导本科生在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上发表了题为“Solvation enabled highly efficient gradient assembly creates robust metal–phenolic coating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全新的金属-多酚涂层的溶剂调节策略,并首次揭示了梯度组装过程的分子机制。
[详细]
电子科技大学 2025-02-10

电子学院张林博研究员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研究成果

近日,邓龙江院士团队张林博研究员联合医学院贾若男副教授,聚焦医工交叉领域,在多模态传感-视觉融合应用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详细]
电子科技大学 2025-02-10

材料学院孙威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报道计算模拟指导的金属电池设计策略

近日,材料与能源学院孙威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Electrolyte design for reversible zinc metal chemistry”的研究性论文。
[详细]
电子科技大学 2025-02-10

经管学院邵云飞教授团队在国内顶级期刊《管理世界》发表研究成果

2024年12月,经济与管理学院邵云飞教授和陈燕萍博士生在国内顶级期刊《管理世界》在线刊发了研究成果“从‘研发’到‘市场’:链主企业如何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商业化?”。
[详细]
电子科技大学 2025-02-10

太赫兹中心胡旻团队与华科大李培宁团队、浙大张晖团队合作成功揭示历史颜料纳米级太赫兹光学特性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太赫兹研究中心胡旻教授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国家实验室李培宁教授团队合作,成功开发革命性“太赫兹时域过滤纳米成像技术(THz-TDF)”,并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艺术与考古图像数据实验室张晖教授团队合作首次将其应用于古代彩绘颜料的纳米级光谱分析。
[详细]
电子科技大学 2025-02-10

电子学院杨梓强教授和张雅鑫教授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连续发表多篇太赫兹调控与通信领域的研究成果

近期,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杨梓强教授与张雅鑫教授所带领的太赫兹调控及通信技术团队携手东南大学崔铁军院士团队,在太赫兹超构芯片(meta-chip)与器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已在太赫兹通信领域实现了应用。
[详细]
电子科技大学 2025-02-10

“碳中和”团队在化学领域TOP期刊《Green Chemistry》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生物质香蕉皮与多晶硅副产物SiCl4“变废为宝”制备富含“C-O-Si”键硅掺杂炭材料

碳中和与清洁能源技术研究团队提供了一种生物质香蕉皮和多晶硅副产物SiCl4“变废为宝”的策略,成功制备了富含“C-O-Si”键硅掺杂炭材料。
[详细]
石河子大学 2025-02-10

碳中和团队在工程领域TOP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双金属CuNi-MOF/NF催化剂电化学硝酸盐高效还原产氨

团队开发了一种CuNi0.75-MOF/NF电极材料,该材料作为NO3RR高效催化剂在-1.0 V(vs. RHE)的条件下,获得了出色的FE(95.88%)以及氨产率(51.78 mgh-1cm-2)。通过¹⁵N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NH₃来源于NO₃⁻还原,并采用¹H 核磁共振(NMR)法和比色法对 NH₃的产率进行了定量分析。
[详细]
石河子大学 2025-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