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刘继欣教授团队在神经调控领域权威期刊《Brain Stimulation》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该研究系统对比了时域干扰刺激(tTIS)与高清经颅交流电刺激(HD-tACS)两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在持续性疼痛模型中的镇痛效果,为临床疼痛管理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详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5-03-24

北大深研院新材料学院潘锋团队在《自然·通信》发文,揭示锂电池无钴高镍正极材料锂占位的调控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潘锋教授研究团队通过联合运用多种先进表征手段,首次系统地揭示了锂占位对高镍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机制,并设计出两种具有高循环稳定性的正极材料。
[详细]
北京大学 2025-03-24

全球最大蛋白质数据集!交大团队发布最新研究成果

3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洪亮教授团队发布最新成果,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团队将AI与蛋白质设计与改造相结合,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蛋白质数据集,基于该数据集训练的模型,可以精准、高效地预测、设计蛋白质的功能,把蛋白质生产由“缓慢的试错”变为“高效率的精准设计”。
[详细]
上海交通大学 2025-03-24

北大席鹏团队/河北大学高保祥团队联合开发新型荧光探针,多尺度成像揭示线粒体内膜环境与功能的奥秘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HBimmCue,该探针能够特异性地靶向线粒体内膜,并通过荧光寿命的变化报告脂质极性和膜序的变化,进而反映线粒体功能和细胞呼吸水平。
[详细]
北京大学 2025-03-21

东南大学张在琛团队“无线光通信+无人机载5G基站”系统试验成功

近日,由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在琛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无线光通信+无人机载5G基站”系统在南京无线谷试验成功。
[详细]
东南大学 2025-03-20

西湖大学马丹、吴旭冬、卢培龙团队揭秘产能“燃料”进入细胞能量工厂全过程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马丹课题组与吴旭冬课题组、卢培龙课题组合作,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es and mechanism of human mitochondrial pyruvate carrier),他们首次揭示了人体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搬运工”MPC运输“燃料”的全过程,并找到抑制“搬运工”MPC活性的通用方式,对以MPC为对象开发特定代谢依赖性癌症、糖尿病等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靶向药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详细]
西湖大学 2025-03-20

北大深研院新材料学院潘锋、杨卢奕团队在阴离子吸附调控正极界面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潘锋、杨卢奕研究团队采用多种原位界面表征技术,首次系统揭示了阴离子在IHP处的吸附行为及其对CEI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不同阴离子在LiCoO2(LCO)表面的吸附行为直接决定了CEI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稳定性。
[详细]
北京大学 2025-03-20

北大电子学院常林团队在光子芯片时钟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电子学院常林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李王哲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Electronic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Microcomb-synchronized optoelectronics”的研究文章,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光子芯片时钟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详细]
北京大学 2025-03-20

北大对齐小组align-anything框架提供全模态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处理和测评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研究院杨耀东团队、北大对齐小组近期开源的align-anything框架,为全模态大模型的对齐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包括训练、数据处理和测评框架,旨在使全模态大模型与人类意图和价值观对齐。
[详细]
北京大学 2025-03-20

​东南大学王金兰、凌崇益团队在催化剂设计理论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东南大学物理学院王金兰、凌崇益团队提出“单原子饱和度(SSA)”模型,将客体金属电子-几何效应、主体金属调控规律及中间体吸附构型纳入统一框架,为单位点催化剂的理性设计提供了“原子尺规”。
[详细]
东南大学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