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北大深研院信息工程学院田永鸿、陈杰研究团队AI4S新进展登《自然·机器智能》

团队联合广州国家实验室周鹏研究员的AI4S研究新进展在《自然·机器智能》(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发表,再次展现AI助力自然科学研究范式革新的巨大潜力。
[详细]
北京大学 2025-02-13

北大工学院熊春阳团队与合作者发现抑制非肌肉肌球蛋白II活性可增强T细胞肿瘤杀伤效能

近日,工学院教授熊春阳团队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玉英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题为“Suppression of non-muscle myosin II boosts T cell cytotoxicity against tumors”的论文,发现抑制非肌肉肌球蛋白II(NM II)增加了T细胞的牵引力,进而增强了其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进一步解析了生物力学因素如何影响T细胞肿瘤杀伤效能。
[详细]
北京大学 2025-02-13

北大工学院王启宁课题组在动力假肢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创仿生折纸软体动力膝关节

近日,北京大学工学院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系教授王启宁课题组在智能动力下肢假肢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提出一种受马尾草启发的折纸软体动力膝关节假肢,这是国际首款软体膝关节假肢。研究成果以“Bioinspired Origami-based Soft Prosthetic Knee”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上(DOI: 10.1038/s41467-024-55201-1)。
[详细]
北京大学 2025-02-13

东方白鹳基因组研究揭示其长距离迁徙的遗传基础和濒危遗传特征

研究团队首次在染色体水平上对东方白鹳进行了基因组组装,利用Nanopore三代测序技术、染色质构象捕获Hi-C技术和二代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成功组装出了33条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ZW)。东方白鹳基因组大小为1.24 Gb, scaffold N50和contig N50分别为102.77 Mb、35.79 Mb,BUSCO分数达到97.6%,显示出高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详细]
东北林业大学 2025-02-13

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明贤/甘礼华团队通过NH4+诱导阴极界面电荷重构实现高效储能,成果发表于《纳微快报》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明贤、甘礼华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高效储能材料研究,课题组近期提出了一种NH4+诱导阳离子溶剂化策略, 重构阴极/电解液界面亥姆霍兹平面和优化空间电荷密度分布,克服了溶剂化Zn2+缓慢的界面电荷转移,实现了快速和稳定的Zn2+/NH4+共存储,构建了高性能双离子电容器。
[详细]
同济大学 2025-02-13

同济大学陈昶团队研究利用人工智能多组学技术开发早期肺癌无创诊断新方法,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近日,同济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陈昶教授、赵德平教授牵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结合临床特征、影像组学特征以及表观修饰区域中的循环游离DNA片段组学特征的多组学诊断模型clinic-RadmC,提供了一种更有效且非侵入性的工具优化肺癌诊断,并进一步促进肺癌早期精准治疗干预。
[详细]
同济大学 2025-02-13

同济大学左为/郭忠良团队揭示气道基底层前体细胞通过再上皮化修复肺脏的机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该工作聚焦气道基底层来源肺前体细胞(P63阳性细胞)在肺泡区的命运与功能,揭示了克隆的肺前体细胞可通过完成受损肺泡区域的再上皮化(re-epithelialization)来修复肺纤维化损伤,为IPF等重大呼吸系统疾病的干细胞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详细]
同济大学 2025-02-13

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明贤团队设计新型亲质子羰基聚合物正极材料用于锌-有机电池,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明贤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高效储能材料研究并应用于新能源电池开发,课题组近期设计了一种新型亲质子羰基聚合物正极材料,相互连通的网状结构显著增强了有机电极的结构稳定性,连续快速的电子离域路径促进了羰基位点的高效利用和低反应能垒的质子配位反应,实现了卓越的质子存储。
[详细]
同济大学 2025-02-13

同济教授领衔的中国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诊治与研究联盟队列的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柳叶刀·呼吸医学》

近日,由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教授徐金富等牵头的中国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诊治与研究联盟(BE-China)队列的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呼吸领域及危重症医学领域顶刊《柳叶刀·呼吸医学》(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详细]
同济大学 2025-02-13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程鑫彬团队在非厄密物理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研究者提出了一种通过非厄密边界来诱导混合趋肤拓扑效应的新机制,并应用了合成复数频率激发的方法进行了实验观测。在该机制中,系统内部是否为非厄密并不是决定有无混合趋肤拓扑效应的关键因素。
[详细]
同济大学 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