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郑龙坡团队研究内源性电场驱动的神经免疫调节支架用于糖尿病伤口的有效愈合,成果发表于《生物活性材料》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郑龙坡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仿生神经免疫调节(BNIR)系统,通过收集离子流重塑内源性电场(EFs)。
[详细]
同济大学 2025-02-13

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温鸣团队通过氧桥构建高效异质结催化剂催化多硫化锂的双向转化,成果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纳米结构的CoTe2/Co-O-NC电催化材料,以实现多硫化锂(LiPSs)的有效吸附和双向催化转化。研究结果表明,CoTe2/Co-O-NC中形成的氧桥(Co-O-C)不仅能有效地将钴的d带中心移至费米能级附近,从而增强对多硫化锂的吸附,还能增强CoTe2/Co异质结的内置电场,从而降低硫转化的能垒。
[详细]
同济大学 2025-02-13

天津医科大学陈莉明教授团队Nat Commun揭示AGGF1调控缺血性视网膜病变中血管重塑的新机制

该研究通过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db/db小鼠模型)、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OIR小鼠模型)和糖尿病患者房水和玻璃体液样本,结合蛋白组学分析、病理染色和全视网膜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评估AGGF1的表达水平及时空定位。
[详细]
天津医科大学 2025-02-13

南开团队研究发现石油污染湿地修复新策略

该研究通过对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87个滨海湿地样本的宏基因组分析,揭示了异化铁还原(Dissimilatory Iron Reduction, DIR)对滨海油污染湿地微生物群落演替、碳循环及污染降解的关键作用。
[详细]
南开大学 2025-02-13

南开团队在光学堆叠芯片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团队从光的上述特性中汲取灵感,将超材料(metamaterial)完美吸收技术同微机电系统(MEMS)高灵敏传感技术相结合,提出了基于光学的meta-MEMS创新设计,构建了一款高性能且低成本的光学读出毫米波焦平面阵列芯片。
[详细]
南开大学 2025-02-13

南开团队在病原菌致病机理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南开大学传染病溯源预警与智能决策全国重点实验室/泰达生物技术研究院刘斌教授、王磊教授领导的课题组首次揭示了蛋白琥珀酰化修饰在细菌生理功能(致病性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并报道了原核生物中第一个催化琥珀酰化修饰的转移酶,极大拓展了对于细菌致病性调控机制的认识。
[详细]
南开大学 2025-02-13

南开团队在自由电子-光子相互作用领域取得研究进展

研究团队通过自由电子与设计的金属纳米孔阵列之间的相互作用观测到二维史密斯-珀塞尔辐射,并进一步通过引入二维相控阵雷达效应,证明了二维史密斯-珀塞尔辐射方向的主动调控性。
[详细]
南开大学 2025-02-13

南开团队在铁催化有机合成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朱守非团队长期致力于铁催化有机合成研究,发展了系列基于邻菲罗啉和环丙烷骨架的配体及其铁配合物催化剂,实现了不饱和烃的氢元素化和碳锌化以及碳碳偶联反应,发现了铁催化剂在这些反应中表现出的不可替代性与催化剂自旋态密切相关。
[详细]
南开大学 2025-02-13

南开团队实现片上光子毫米波雷达新突破

研究团队通过紫外步进式光刻技术和干法刻蚀工艺的参数迭代优化,基于兼容CMOS工艺的4英寸薄膜铌酸锂平台的加工制备技术,成功制备了集成倍频模块和回波去斜模块的片上光子毫米波雷达芯片。
[详细]
南开大学 2025-02-13

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物理团队李林洋副教授在Nano Energy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哑铃型结构的稳定性已在先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中得到证实。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本论文提出了包含周期性凸起碳原子(CR)的六角哑铃型石墨烯(HDB C10)和矩形哑铃型石墨烯(RDB C10)。
[详细]
河北工业大学 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