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材料与物理学院在导电聚合物凝胶基柔性储能器件领域取得研究进展

电极材料是超级电容器电活性材料,也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其电导率和比电容直接决定和影响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提高电极材料比电容是提高器件能量密度的有效途径。因此,高电导率和高比电容电极材料成为柔性电子和可穿戴领域急需发展的关键电活性材料。
[详细]
中国矿业大学 2025-01-22

哈工大数学研究院李科教授在量子信息基础理论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我校数学研究院李科教授与南方科技大学杨东研究员合作,在量子信息基础理论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以《经典-量子信道的可信函数》(Reliability function of classical-quantum channels)为题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并被选为“编辑推荐”论文。
[详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5-01-22

哈工大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祁嘉然教授团队设计出非交错共孔径全斯托克斯超构透镜

近日,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祁嘉然教授团队在高分辨全斯托克斯极化相机及应用探索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运用先验知识驱动逆向设计方法设计全斯托克斯超构透镜,突破了基于超构透镜的全斯托克斯极化相机在效率、分辨率、对比度、集成度等方面的局限。
[详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5-01-22

哈工大深圳校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祖煌教授团队实现无铅钛酸钡薄膜铁电性能大幅提升

近日,深圳校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祖煌教授团队在铁电薄膜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氮掺杂实现钙钛矿氧化物铁电性能的显著增强》(Large Enhancement of Ferroelectric Properties of Perovskite Oxides Via Nitrogen-incorporation)为题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
[详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5-01-22

哈工大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尤世界教授团队研发出涡流锚固过滤技术 用于复杂水动力条件下高效清除油类污染

近日,我校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尤世界教授团队研发出一种仿生涡流锚固过滤器(Vortex-anchored filter, VAF),实现了复杂流动水体中悬浮油、乳化油和溶解油类污染物原位、高效、稳定捕集清除,相关研究成果以《受深海玻璃海绵启发的过滤器用于湍流条件下油类污染物清除》(A filter inspired by deep-sea glass sponges for oil cleanup under turbulent flow)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详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5-01-22

哈工大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代显微仪器研究所​丁旭旻教授课题组在人源肿瘤细胞检测研究方向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校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代显微仪器研究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合作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人源肿瘤细胞筛选与检测方法,突破了现有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在灵敏度、检测通量和诊断效率等方面的限制。
[详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5-01-22

深地工程智能建造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谢和平院士CO2捕集全新原理技术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谢和平院士团队此次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低能耗电化学碳捕集策略,该研究的核心创新在于将传统的单步电化学反应转化为电化学-化学相耦合的双步反应过程,通过在阴极和阳极上分别进行氢气析出反应(HER)和有机还原载体(QH2)的氧化反应,巧妙调节电解液的酸碱性,从而实现低能耗、高效的CO2捕集过程。这种“双步反应”策略彻底避免了氧气对系统的干扰,显著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详细]
中国矿业大学 2025-01-22

药学院董德利/孙志洁团队在ACTA PHARMACOL SIN B 发表硝唑尼特抗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作用最新研究成果

硝唑尼特(Nitazoxanide)是一种临床抗原虫药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体内吸收后迅速代谢为替唑尼特(Tizoxanide)发挥药理作用。
[详细]
中国药科大学 2025-01-21

钱民先/王中原团队在Nature Metabolism发表生物节律钟调控肝脏再生与衰老的最新研究成果

生物节律钟控制细胞内包括细胞周期、DNA修复、能量代谢等重要生命进程,与衰老关系密切。在机体应对组织损伤和修复时,核苷酸含量的适应性调节机制尚不清楚。这项研究揭示了肝脏内部生物钟控制着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PPP)的节律性波动,并通过调整PPP活性以满足肝损伤修复过程中对核苷酸从头合成的需求。
[详细]
中国药科大学 2025-01-21

中药学院董廖斌课题组在Angew Chem和Chem Sci发表杂萜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及化学酶法合成新策略

多氢菲杂萜类天然产物因其显著生物活性在药物开发中具有重要价值,但细菌来源的杂萜相对稀少,其生物合成机制尚未充分解析。课题组通过多学科交叉手段,首次揭示了细菌杂萜atolypenes碳环骨架的三步合成新路径:环氧化、异戊烯基化和环化,这显著区别于已知的真菌杂萜合成方式。
[详细]
中国药科大学 202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