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季雄团队鉴定RNA聚合酶II转录工厂控制因子RUVBL2

研究者通过多种质谱筛选鉴定和多学科技术证实,AAA+家族ATPase分子RUVBL2能够直接控制活跃启动子附近的Pol II转录工厂。
[详细]
北京大学 2022-11-08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健及合作者在拓扑材料的原子缺陷处观测到具有离散标度不变性的准束缚态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王健教授、谢心澄院士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潘明虎教授,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张平研究员、李孜副研究员,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王慧超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刘海文研究员等合作,直接观测到了拓扑材料HfTe5原子缺陷处具有离散标度不变性的准束缚态。
[详细]
北京大学 2022-11-08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系统软件团队在“泛在计算环境下的智能系统软件”取得重要进展

2022年10月17-21日,第28届ACM移动计算与通讯系统大会(MobiCom 2022,CCFA类)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计算机学院系统软件团队关于泛在计算环境下的利用异构计算资源进行端侧原位训练的论文“Mandheling:Mixed-Precision On-Device DNN Training with DSP Offloading”进行了在线汇报,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
[详细]
北京大学 2022-11-08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高克勤课题组发现四足动物演化早期四肢的轴前发育模式与五指/趾型形成有关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史前生命与环境研究所高克勤教授团队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中生代和现代蝾螈类标本和数据。基于214件标本的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重建,贾佳博士后和高克勤教授及国内外合作者对蝾螈类6科37属60个物种的腕/跗骨进行了骨化发育模式分析。
[详细]
北京大学 2022-11-08

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金属镍掺杂碳点实现高效稳定的尿素电氧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基于上述挑战,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毕红教授课题组首次采用金属镍掺杂碳点(Ni-CDs)作为尿素电氧化的催化剂。
[详细]
安徽大学 2022-11-07

昆明动物所等揭示阿尔茨海默病精神症状发生的神经环路基础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家立团队在Cell Reports上,发表了题为Hyper-excitability of corticothalamic PT neurons in mPFC promotes irritability in the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文利用小鼠疾病模型解析了阿尔茨海默病易激惹症状发生的神经环路机制。
[详细]
昆明动物研究所 2022-11-07

合肥研究院等在双轴应力调控二维材料析氢方面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纳米材料与器件技术研究部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在双轴应力调控二维材料析氢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详细]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2022-11-07

研究揭示赤道印度洋西向潜流异常增强的驱动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王卫强团队、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Weiqing Han、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教授McPhaden、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研究员Ming Feng,以及日本国立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博士Nagura等,利用潜标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式,揭示了赤道印度洋西向潜流在1998年和2016年异常增强的驱动机制。
[详细]
南海海洋研究所 2022-11-07

近代物理所MAX相材料辐照效应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在MAX相材料中氦离子(He)与重离子共同辐照损伤效应研究中获进展,揭示了材料中氦行为与辐照损伤的关系。
[详细]
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2-11-07

天津大学团队造出超强人造蚕丝

日前,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团队提出超强人造蚕丝制备新方法,第一次将廉价的普通蚕丝转换成具有超高强度的人造蚕丝。
[详细]
天津大学 2022-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