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院张强教授团队受邀在信息融合领域顶级期刊发表综述文章

论文所探讨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Cross-modality Person Re-Identification)用于实现在多个不同模态(如可见光和红外)摄像头中检索某一特定行人,其广泛应用于智能视频监控、智能安保等领域。
[详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2-11-01

城市环境所在土壤有机质介导羟基自由基产生机理方面取得进展

土壤中广泛存在着微生物异化铁还原-再氧化过程,影响着碳、氮等营养元素以及重金属等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成分复杂,其中有机质与微生物和矿物相互作用关系密切,使得这些过程更加难以预测。
[详细]
城市环境研究所 2022-10-26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发现OsPHR-OsADK1分子模块调控菌根共生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二涛团队等在New Phytologist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 PHR-regulated receptor-like kinase,OsADK1 is required for mycorrhizal symbiosis and phosphate starvation respons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OsPHR-OsADK1模块调控菌根共生和磷信号响应的分子机制。
[详细]
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2022-10-26

物理所实现空气耦合的MHz频段高灵敏度超声波探测

高灵敏度、小型化的超声探测器在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应用,例如医学诊断、光声成像、无损检测等。目前,商用的超声波探测器主要采用压电换能器,但为了实现较高的灵敏度,往往需要较大的尺寸,其传感器的典型尺寸一般为毫米到厘米。
[详细]
物理研究所 2022-10-26

脑智卓越中心发现注意力对大脑前额叶价值编码的调控机制

研究采用清醒猕猴电生理记录的手段,揭示了眶额叶脑区的价值编码主要受到自下而上的奖赏显著性的影响,而不受自上而下注意力的调控,为科学家理解价值抉择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帮助。
[详细]
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2022-10-26

广州生物院发现靶向PD-L1的CSR提升CAR-T细胞疗效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李鹏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Co-expression of a PD-L1-specific chimeric switch receptor augments the efficacy and persistence of CAR T cells via the CD70-CD27 axis的研究,为提升CAR-T细胞疗法的抗肿瘤活性提供了新策略。
[详细]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2022-10-26

空间中心发现明安图射电频谱日像仪图像位置校准新方法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中心明安图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研究员颜毅华带领的研究团队,探索出一种新的可用于明安图射电频谱日像(MUSER)图像位置校准的方法。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上。
[详细]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2-10-26

深圳先进院等提出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新策略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直接影响关节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RA的症状包括因骨骼、软骨和滑膜的炎症损伤而引起的肿胀和变形。RA可能导致心血管、肺部、心理和骨骼疾病。虽然RA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已证实RA发生发展过程包括多种促炎细胞因子的高表达、活性氧(ROS)的过度产生以及RA炎症低氧微环境的形成等。
[详细]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2-10-26

谁是血红素“物流”中的搬运工?浙大最新成果登《自然》

血红素在血液中负责氧气的运输,并参与细胞呼吸、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调控、昼夜节律调控等生物学过程。血红素不足会引起贫血和卟啉症,而过多或处置不当的血红素会产生毒性,并会增加癌症、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此,查明运输血红素的“物流”通路显得十分必要。
[详细]
浙江大学 2022-10-24

西湖大学刘志常团队提出合成三叶结新策略|Nature Synthesis报道

刘志常经常调侃自己是一个在分子层面“纠结”的人。在西湖大学,他带领着一个“异想天开”给分子打结的实验室。被打了结的分子,除了空间结构的变化,还会如同弯弓一样呈现出张力,科学家得以借此调控分子的性质,并探索新应用可能。
[详细]
西湖大学 202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