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陈泽涛研究员团队在口腔种植免疫再生修复方面取得新进展

基于获得的构效关系,升级改造口腔骨再生材料,成功赋予骨再生材料、屏障胶原膜、种植体优秀骨免疫调控性能,实现巨噬细胞极化转变的精准调控,解决了骨再生效能不足的难题,部分成果已启动临床转化进程。
[详细]
中山大学 2022-05-31

中山大学王雪华、刘进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

研究团队通过将量子点精确地集成在带有角向光栅的微环腔的波幅位置、并结合超低吸收的零场镜面高反结构,同时实现了单光子的发射增强和轨道角动量的高效提取,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可携带轨道角动量的高亮度固态单光子源,有望为高维量子信息处理提供小型化、可集成、易扩展的半导体核心光量子器件。
[详细]
中山大学 2022-05-30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文均教授团队在热泉来源绿弯菌功能多样性研究取得进展

绿弯菌门因具备独特的3-羟基丙酸双循环(3-hydroxypropionate bicycle, 3-HP)途径来固定CO2而为人们所熟知,也是一个代谢多样且处于深度分支的细菌门类,在地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详细]
中山大学 2022-05-30

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李朝晖、张斌团队在大带宽可调谐片上激光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李朝晖教授、张斌副教授团队自主开发了GeSbS硫系玻璃的片上集成光子平台,该平台具有低损耗、高光学非线性和高拉曼增益、可实现灵活的色散调控、硅基片上集成等特点,非常适合于实现可调谐的片上拉曼激光器。
[详细]
中山大学 2022-05-30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李坚主任医师团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可视化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不会增加患者并发症。该方法不仅能在手术过程中辅助医生实时精准定位肿瘤边界,从而指导切缘;还能发现常规方法无法识别的额外微小病灶,从而提升病灶检出数。
[详细]
中山大学 2022-05-30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蔡卫斌教授、曹楠教授团队在心脏再生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该项目揭示了心肌细胞持续节律性搏动、独特能量代谢模式及有限增殖能力这三大生物学特性的内在联系,即降低心肌细胞的搏动速率,可影响其能量代谢模式,进而促进心脏再生。
[详细]
中山大学 2022-05-30

中山大学谢晓燕、帅心涛团队发表肿瘤免疫治疗新成果

纳米囊泡的水腔包裹STING激活剂,表层通过MMP-2敏感的短肽PLGVRG偶联抗PD-L1抗体。同时,通过酸敏感的酰胺键偶联PEG,可阻碍抗PD-L1抗体与PD-L1阳性的正常组织结合,从而赋予了纳米药物的隐身性能。
[详细]
中山大学 2022-05-30

中山大学邢世会、曾进胜团队发表卒中后远隔损害新成果

研究人员发现局灶性皮质梗死后,同侧丘脑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Nogo-A上调并激活其血管上Δ20受体S1PR2通路。运用基因沉默技术阻断Nogo-A/S1PR2信号通路能够显著抑制丘脑血管内皮细胞自噬激活,促进血管新生;反之,激活该信号通路促进梗死同侧丘脑血管自噬激活,抑制血管新生。
[详细]
中山大学 2022-05-30

中山大学邱伟团队发表神经炎症治疗新成果

神经炎症是一种由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会损伤神经元、抑制神经再生,阻碍了疾病的治疗和恢复。因此,开发神经炎症调节类药物可以降低疾病恶化,改善神经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临床价值。
[详细]
中山大学 2022-05-30

中山大学李民课题组在铜离子促进Mallory小体形成的研究中取得新成果

铜离子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其过量蓄积会导致疾病发生,如威尔森病。威尔森病是ATP7B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TP7B基因突变使其编码的ATP7B蛋白功能受损,肝细胞胆管侧的ATP7B无法转运铜离子至胆汁以排泄,过量蓄积的铜离子经肝细胞血管测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多脏器损伤,其中肝脏和神经系统病变最常见。
[详细]
中山大学 2022-05-30